尊敬的朱省长、戴市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在第三届全球并购白沙泉峰会的现场。首先,我代表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向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过去的一年,省并购联合会在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累计举办了60余场次各类主题活动,成功举办了2019年度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会,发布了浙江凤凰榜、白沙泉中国并购指数年报;推进了浙江并购交易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并购资本库;还成立了法律专业委员会,新增日本海外办事处,进一步提升全球资源的链接和整合能力。秘书处非常辛苦。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支持和关心的结果,在此,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省并购联合会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走过了辉煌的并购历程,已成为全球跨境并购交易的当然主力军。随着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的并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借此机会,向各位报告我们对于并购市场的观察和几点思考。
一、我们正在进入这一轮并购浪潮的下半场,更趋理性,势不可挡
中国并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0年之前,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而真正市场化的并购可以说是从本世纪初,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回顾2008年到现在,十年有特色的是两波,第一波是2008年,这一波主要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催生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中石化、中海油、华东有色、上海电气等开展数十亿美元的大额海外并购,在这一波并购当中,浙江企业纷纷走出去对接全球的高端资源,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均胜集团收购德国普瑞、浙江龙盛收购德司达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第二波是2014年,刚才曹主任说了,那一波之前的延续,但有一些制度驱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的修订驱动了又一波并购浪潮,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上的最大买家(2015年至2018年,中国企业主导实施的并购交易数年均达到10388起,年均交易金额超过4.5万亿人民币。2016年,中国仅跨境并购规模达到2254亿美元,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化学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对大家来说,201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金融降杠杆,控风险的宏观背景之下资本市场经历了很大的波动,互联网金融风险暴露、P2P持续跑路、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出险等,社会上对并购也出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刚才周冠鑫会长也专门回应了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前几年“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非理性并购、跨界并购进行了深刻反省,引导企业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守并购初心,摈弃追求短期利益的忽悠式重组和跟风式并购。这也是我们去年第二届峰会的主题,大家还记得当时真的感受到2018年非常艰难的一年,那时候寻求怎样回归理性。可以说,从2018年开始并购真正走向理性,持续十多年的并购浪潮,我们感受到已经真正进入到了下半场。
特别是2019年以后,我们迎来了由制度和技术催生的新一轮并购热潮。一方面是政策回暖,监管层出台了“小额快速”“分道制”等一系列鼓励并购重组的政策措施,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推出了简化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缩短“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期间等五项重要修订措施,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是技术驱动,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以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革命不断重塑创新格局。
世界经验发展历史充分表明,当一个经济体在进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时,一旦叠加重大技术革命和资本市场关键制度革新,必将带来一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就处于这样的关键时点上,中国新一轮产业并购浪潮势不可挡。这是我要和大家报告的第一点。
二、新形势下的并购新趋势,我用了三个词:生态、价值、合作
并购进入下半场,因为这一轮并购中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一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过去我们谈产业并购,主要是以公司主业作为参照系来进行的,不管是通过并购获得产品、品牌、技术还是扩大产能、拓展市场,事实上都是围绕着母体公司的主要业务来开展的。
但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看,一种以构建产业生态、共生共荣的生态式并购模式已经开始出现。这种并购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能够实现基业长青、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国内,典型的企业如阿里巴巴、复星集团,都已经在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帝国;国际上,亚马逊、谷歌公司、西门子、丰田汽车都是在通过大量的并购,构建核心生态圈。
生态式并购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技术革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生态模式、平台战略,将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生产组织的主流形式。这是第一个趋势性特点。
2、在传统产业格局中,我们企业经营的最直接可见的目标,就是做大做强,最终就是体现在市值规模上。特别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之后,在细分行业遇到天花板之后,就要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地做大规模、做大利润、做大市值。
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并购中,这种方式正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就在用户习惯和需求特征发生了改变。产品的定制、个性化、精益化已经成为新时期用户需求的核心特征,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性产品、能够迅速响应用户需求、具备持续研发优势的企业组织,才能够更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
在新一轮的产业并购中,企业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通过产业生态的构建,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态共同体创造价值?只有你的生态圈能够为创新团队、标的公司更好地赋能,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价值,你的产业生态圈才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兴旺,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新一轮产业并购的根本特征,是基于生态共生基础上的价值共创。
3、从直接单一的购买兼并走向多元化的合作渗透,这也是形势所变,过去我们谈并购往往都是直接收购股权,以最终取得标的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现在直接并购已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激进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整合风险等负面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在考虑并购时,采取更加谨慎、保守的收购策略,对标的公司改为投资参股,或者采用战略合作、甚至是业务合作的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资企业的出海并购的制度门槛明显提高,政策不确定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关键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方面面临标的国政府更加严厉的审批与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原先意义上的并购形势会发生深刻变化,简单收购将会被多形式合作渗透所取代,这是中国企业更好管理并购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并购走向理性,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特征。
三、面对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新机遇,我们认为必须具备新格局,构建新策略,有四点建议
首先,要具备全球格局,站在系统性、长周期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进行重新构建产业布局的策略。这是第一个全球格局。
在新一轮技术革新面前,技术迭代明显加速,产业发展周期大大缩短,被淘汰的往往并非是做得不好的企业,而是缺乏产业前瞻布局的市场主体,因此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企业都必须紧紧盯住全球产业发展、产业变迁、产业转移的最新动向,深入分析价值链创造和分工情况,提前进行产业布局,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所给予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
这个时间点,这么好的政策,机会非常难得,证监会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出来了,抓住这个机会,但一定要审慎看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二,要具备共创格局,站在并购交易各方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上重新构建价值创造和利益分享策略。
与其他金融行为相比,并购重组是参与主体最多、专业性最精深、复杂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而实现参与多方的利益共赢,难度也是最大的。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并于并购重组的“估值套利”、“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法。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成熟度的提升,不管是企业主体、并购标的,还是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要站在价值共创的角度,站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并购重组,把价值蛋糕做成、做大,这样,我们的行业才能持续发展的基础,价值分享才有可能。
第三,要具备开放格局,站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的角度上重新构建更好地达成高水并购的交易策略。
在新形势下,毫无疑问,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随着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加入,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我们的证券公司也好、投资机构也好,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要有真正开放的格局胸怀,积极拥抱趋势、拥抱变化、拥抱竞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让市场充分博弈,达成更高水平的市场均衡。我们即将迎接的,是一个更加蓬勃发展、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我们必须善于与强者为伍、与高手过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升中国并购重组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切实推进一系列高水平经典并购重组交易的达成。
第四,要有未来格局,站在新兴产业革命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角度重新构建并购重组模式创新与持续迭代新策略。
未来已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开启,人工智能时代对金融领域的深刻影响正在逐步显现。5G信息技术将对并购交易的哪些方面带来深刻影响?移动互联技术将如何赋能并购供求信息匹配?人工智能时代将如何改变并购重组的交易模式,甚至改变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及会所律所的工作模式?作为并购人,必须有未来格局,前瞻性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并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并购业务逻辑,及时跟上技术手段变革,积极进行创新模式的创新并进行持续升级迭代。
朋友们,国家步入新时代,并购也开启新浪潮,我们要充分发挥并购的功能,与时俱进演进并购的逻辑、创新并购模式,服务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全新格局开创并购新时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