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会长、浙江丝路产业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冠鑫作了“浙江并购基金的实施成果与前景展望”的主题分享。
我在演讲ppt开头用了一个标题,“都是并购惹的祸”并在后来加了一个问号,这是一个发问句。
大家说2013年是并购元年,这句话推敲起来不是非常严谨的,这几年以来大家说“你并购了吗?”之类的话比较多,确实并购领域风起云涌。到了2018年,大家基本问“你闯祸了吗?”很多上市公司交流时,自身的主业没大问题,但这两年为何对并购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大家觉得在并购的五年实践当中发现了很多的偏差,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并购本质是什么。
前面朱省长讲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并购本质是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的集中。这两年大家观察,放在全球的资本市场来看,70%以上的企业资本化运作都是通过并购来完成的,IPO通常只有30%以下的份额。
前面贲教授也在讲了关于并购的相关数据,我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看到二十年以来,全球发展脉络基本是这么一个架构。
并购在中国起步比较短,2013年是元年,2014、2015、2016、2017、2018这五年时间是发展非常高速的阶段,但这五年也是矛盾风险累计的阶段。说实在话,我们真正理解中国并购的时间短,甚至与全球的很多并购基金水平是有一些差距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五年的累积的矛盾不是并购基金造成的,而是我们将并购基金的定位搞错了,或是产业并购方对并购基金的需求端定位搞错了,这些年大量的并购基金都在承担融资角色,而不是扮演真正的股权投资风险共担的角色。
所以,中国并购基金未来的发展要发挥独有的功能与优势。个人总结为三大功能:
一是有效资金的提供方,它是能化解或分担减少企业并购资本金的压力,同时也是投资风险的承担者。
二是产业整合的推动方,未来很多并购基金一定是很大的产能产业的拥有者,如果仅仅是一个提供资金的并购基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并购基金,原来的产业对未来的并购项目有一定的嫁接与协同。
三是管理赋能的赋能者。未来很多PE及中国并购基金在管理上,特别在改变以家族管理为主的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上发挥巨大作用。我相信中国并购基金的参与对整个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今天说的第一点,回答一下并购一定是好东西,只不过这些年来对并购的理解包括对并购基金的定位发生了问题。
第二部分,今天主要想发布浙江并购基金的发展成果。
浙江作为一个资本大省、并购大省,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并购过程当中起到的推动力度非常巨大,大家回忆一下,今年是首届白沙泉峰会召开的第三年,我们再往前推,我记得朱省长每年都在推动浙江的并购重组大会。包括“凤凰行动”计划的提出,前面贲教授讲的数据我也不讲了。作为浙江而言,我们已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并购基金管理有302家,现在整个基金是500多家,管理规模1000多亿。这些年来,浙江已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并购基金成果,我们的团队将它总结为有四方面的特点或基金组织形式:
第一是国资主导的并购基金,主要聚焦民企的纾困以及政府的相关产业整合,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或并购基金当中最大的亮点是国资的并购基金开始频频亮相,2018-2019年以来,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是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最惹眼的亮点。
A股控股权的转让交易中启动67单,国资卖家41家,民资买家21家,国资参与的控股权收购占66%的比例,浙江省国资和各地地方国资的参与力度在全国也是前列的。今年朱省长也在,我也反映一下很多民营企业说这一轮浙江以外的国资到浙江来更积极。但我认为浙江国资这几年来做了很多民企的纾困以及产业整合,这里面有浙江新兴动力投资基金受让华鼎股份,下城区国资参与润达医疗的收购入股,还有浙能集团入股锦江环境以及宁波国资纾困围海股份,浙商资产入股亿利达。当然浙商资产这些年对整个民企纾困当中还是做了很多其他案例的。所以这是我们去年在并购模式方面去年最大的亮点。
第二是上市公司联合或上市公司+PE的并购基金,围绕产业上下游进行并购。这个模式理论上来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能在并购产业上能做到比较闭环的模式,因为这里既有产业资本又有金融资本,既有原来的家族管理,也有外部的力量导入,我认为这是这些年来做的模式相对比较多的行业。当然,这种模式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不是并购本身的问题,而是有时候对并购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这个模式我们也总结提炼几个并购基金,一是大健康产业基金,它是3家来自于整个医疗行业的上市公司组织的基金,重点投资在医疗行业当中的标的,我与他们也有过交流,这样的基金在逻辑上是比较成立的。一方面产业定位非常清晰,第二是有些好的标的的溢价权很大,能拿到比较好的溢价权。再者,另一种模式是钱江会在探索的,这是十来家上市公司组织的管理公司,这个模式没有产业上的定位,但上市公司之间的项目分享及互助,包括资金上的项目上互助也是很好的内部联合方式。第三是内部控制人底下的几家与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的集中收购一家标的,等下仇总会专门讲到这个案例,巨星、杭叉收购中策,这能够非常好地将产业链上下游打通,并做到很多渠道商的共享,包括供应链的共享都能给公司未来的产业整合上带来很大的增值。
第三种类型是控股型并购基金,实施资本+管理的赋能。这对中国的并购基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生的事物,但在全球已有很多成功模式,特别成功的是3G资本和丹纳赫,以及以前的KKR等。3G资本和丹纳赫更优秀,中国的高瓴也在往这方面发展。浙江的浙民投2017年做了一个要约收购案例,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一控股股东,这个案例被中国证监会投服中心称为中国证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案例。这个案例收购以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本+管理的赋能。
“三步走”战略,要约收购成功,成为第一大股东,第二是入主董事会提升治理公司,第三是将公司的业绩做好。现在“三步走”战略正在逐步实现,包括浙江很多并购基金也做了探索。
第四是海内外资源联合的并购基金,主要实现全球化布局,这一块是这些年来浙江的很多上市公司和私募基金都在参与的,我觉得这些模式这些年来受到了贸易战的影响以及去杠杆的影响,还有受到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收购能力的影响会有所下降,但我认为浙江经济全球化和浙江本土企业跨国化发展步伐显然是非常坚定和明确的,我认为这个模式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我这里团队也提交了几个案例,继峰股份、均胜、木林森收购的照明电器。包括巨星股份这几年很多上市公司在海外做了很多布局,都是非常成功的。未来,包括浙江丝路基金机构本身有很大的使命是作为一家并购基金来参与海外投资。
第三部分是展望,我命由我,也由天。
我认为并购一定逃不了天。说实在话,这两年并购吃的大苦是因为天在变。所以天非常重要,监管新政助推并购基金做大做强,这一轮并购基金会得到有很大的发展,我对这个前景非常看好,此次新政出台以后两个放开、三个调整,放开借壳上市的配套融资、放开创业板的借壳上市,允许战略投资者以定价的方式入股,调整询价方式入股的锁定期缩短至半年、定价方式入股的锁定期缩短到一年半,非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再受减持新规的限制。第二是最近省政府出台了产业基金2.0版本,关于重大并购专项产业基金最高给予40%左右的支持,这些我相信新政会将并购基金会做大做强。
今天有很多银行的业内人士在这里,银行都在重新开始酝酿理财资金如何进入到未来的定增或并购市场。
第二是地利,这两年的教训是非常值得的,我们以后产业方的并购能力会更成熟,特别是在跨界并购上,避免高杠杆,高估值、高承诺以及没有系统性整合能力的并购,这些以后都会很小心避免,避免“三高”。这在前面开场片里很多上市公司的大咖都提到,对未来都有巨大的经验作为借鉴的。
第三是人和,并购未来各方参与力量会更强大,包括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全球并购白沙泉峰会、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以及各类本土基金的发展,我相信中国的并购基金会探索自己的特色,我们会更好地自己走向全国的并购舞台,谢谢大家!